“吳團長,上次聽你們唱京劇《沙家浜》太精彩了,啥時候還演呀?”4月18日,在銀川市金鳳區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南社區,一位居民看到雅韻藝術團團長吳風蓮走過來,迫不及待地問。
“謝謝你喜歡。最近我們正排練新節目,其中有一個戲曲串燒,練好了馬上給大家表演。”吳風蓮微笑著回答后,快步走向社區活動中心。當天是藝術團排練的日子,十幾名團員早已在排練室等她。
幾乎在同一時間,居民董曉琳收拾好家務,也朝著社區活動中心走去。2017年退休后,董曉琳偶然得知社區有個雅韻藝術團,心中深藏的舞蹈夢想瞬間被點燃。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,沒想到一跳就是8年,從舞蹈“小白”變成了團隊的頂梁柱。
“自己喜歡是一方面,藝術團人心齊、氣氛和諧,這才是我堅持下來的主要原因。”董曉琳感慨地說。原本打算退休后再找份工作的她,如今只想全身心地跳舞,享受生活。
成立11年的雅韻藝術團,如今已有17名成員,年齡最小的59歲、最大的70歲。團長吳風蓮是回族,能說能唱,身兼主持、統籌等數職,是團隊的主心骨;指導老師麥麗燕是維吾爾族,團員中還有滿族、蒙古族等各民族成員。盡管大家來自不同民族,但憑借著對藝術的熱愛相聚在一起,共同為社區居民帶來歡樂。
為支持藝術團發展,銀新苑南社區專門安排了一間排練室,并承擔了水電暖等所有費用,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,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創作和表演中。
“我們團隊每年參加二三十場演出,戲曲、舞蹈、獨唱、小品樣樣都有,民族舞、古典舞、現代舞大家都能跳。”提起自己的團隊,吳風蓮滿是自豪。從興慶區玉皇閣文化廣場到金鳳區滿春園文化廣場,再到西夏萬達廣場,藝術團的身影無處不在。
團員們集思廣益,每年推出新節目。除了在寧夏表演外,他們還連續2年受邀到陜西省咸陽市乾縣參加文化交流活動,以藝術為媒,架起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“連心橋”。
排練和演出不僅增強了團員們的凝聚力,也讓他們的家庭生活更加和諧。2022年,吳風蓮的丈夫生了一場大病,她曾萌生過解散藝術團照顧家人的想法。然而,丈夫卻說:“很多人都是沖著你加入的,解散了,團員們怎么辦?”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給了她莫大的動力。
團員王瓊加入藝術團3年,她的丈夫老劉則擔任全團的“后勤部長”。“我們每周排練3次,還常一起出去吃飯。誰家有事,大家都會互相支持,就像一家人。”吳風蓮感慨地說。
排練結束,團員們下樓時,看到社區居民勉淑芳正在教人做扭扭棒花,董曉琳和幾位團員便走了過去,跟著學了起來。“把兩根扭扭棒交叉成十字,再緊緊地纏繞在筆桿上……”勉淑芳邊說邊演示,她面前的花瓶里,幾支做好的“柿柿如意”格外漂亮。
銀新苑南社區下轄7個居民住宅區和4個公寓住宅區,常住人口7605戶14500人。近年來,社區開創“紅管家”工作模式,逐步建成了社區食堂、養老服務中心、兒童活動室等設施,團結多方力量服務居民,打造了一個各族群眾共居共學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樂的“一家親”互嵌式社區。
對于獨居老人、半失能老人等困難家庭,社區更是通過餃子宴、“親情一家親”等多種活動送去溫暖。吳風蓮和勉淑芳都是社區里的熱心居民,她們經常跟隨社區工作人員進入困難家庭,為老人打掃房間、做飯,與其聊天等。
在她們的帶動下,社區里的其他居民也紛紛加入到關愛老人的行動中。每逢節日,大家都會圍坐在一起,陪老人們度過一個溫暖的時光。“雖然沒有兒女在身邊,但社區里的這些好心人就是我的親人。”老人們經常這樣夸贊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焦小飛)